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教育,就是让孩子找到合适他的“生命方法”

   日期:2024-09-11     来源:www.hls800.com    浏览:621    
文章简介: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,就是帮助每个孩子,去找到我们的生命价值,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情,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,这就足够了。对于生命,每一个人,只有他一个人,才能对它负责。
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,就是帮助每个孩子,去找到我们的生命价值,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情,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,这就足够了。对于生命,每一个人,只有他一个人,才能对它负责。这是其他人都代替不了的,无论你是他的亲爹,还是亲妈。

父母给予孩子哪种教育,其实是父母期待孩子成为何样的人,度过什么样的生活。作为父母,你所给予孩子的教育方法,就是你对生命的理解体现。说的通俗一点,就是你感觉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什么,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。

1. 选择哪一种方法度过我们的生命

常常有父母说,“我要好好教育教育孩子”;也有父母会讨论,“到底哪种教育合适大家家孩子”;更有专家学者说,“教育是开启每一个生活命的钥匙”。那样,到底什么是教育呢?教育,到底是让孩子如何更高效学习到常识,还是更好地成长呢?

教育,就是生活;生活,就是以哪种方法,去活着,就是大家常说的,生活的方法。但,生活方法,在这里,其实是轻了。我所理解的教育,应该称之为:生命方法。就是选择哪一种方法,度过我们的生命。

生命最可贵的,不在于结果,而在于过程。而生命最精彩的,就是每一个人可以用我们的方法,去度过我们的一生。

当这种方法合适这个生命的时候,你就会发现这个生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——和外在的评判标准不同,这种感受,只有生命的主体,也就是这个人才会知道。

譬如有一种人,天性就是善良悲悯,他们感觉可以帮助到其他人,就是自己生活价值的最大体现,譬如特蕾莎修女、圣雄甘地;也有另一种人,沉迷开创和创意,热爱用商业的革新,去影响和改变社会进程和生活方法,譬如苹果的乔布斯和维珍的布兰森;当然也有热爱考虑,成为学者,热爱冒险,成为探险家,热爱钻研,成为创造家……

而这个地球上,有多少个人,其实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方法。有些机缘巧合,表现的充分,就成为大伙瞩目的对象,更多的,则是根据我们的方法,去度过一生。但,就本质上,其实没任何的不同。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,就是帮助每个孩子,去找到我们的生命价值。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情,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,这就足够了。

假如他所做的事情,还对社会有一些帮助,那就太好了,即使没,也没什么关系;他所过的生活,若是健康幸福的,那就非常完美了,假如不是,只须不影响别人,也没什么关系。

由于,对于生命,每一个人,只有他一个人,才能对它负责。这是其他人都代替不了的,无论你是他的亲爹,还是亲妈。

孩子渴了,饿了,悲伤了,快乐了,只有他一个人才了解。同样的,孩子的生命里,最需要什么,也只有他一个人才了解。哪一种生命的方法,比较适合自己,也只有他才了解。

2. 选取哪种教育,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

作为父母,你所给予孩子的教育方法,就是你对生命的理解体现。说的通俗一点,就是你感觉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什么,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。

譬如,你感觉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平安和顺遂,你就会让孩子不要去冒险、拼搏,只须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;假如你感觉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个性和自由,你就会鼓励孩子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,不要遭到任何规则和规范的限制,追求我们的生活。但,在现实日常,总是有两种比较的方法。

一种,是我是过去这么度过生活的,并且我对自己非常认可,那样,我就要把这么宝贵的生活体验,都教给你。

另一种,是我过去没度过的生活,我目前非常后悔遗憾,感觉假如那样的话我会非常幸福,那样,我就要对你说,你应该学习我没学到的,过着和我不同的生活。

这本身,都没错,都是爱的体现,也都是生命延续过程中最朴实和最基本的体现。但,这种方法不可以做得过于极端。一旦极端了,违背了孩子本身的进步诉求了,就是不好的教育了。

3. 无论哪种方法,请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内在

每一个孩子都有我们的与生俱来的某种东西,科学家叫它基因,哲学家叫它天分,宗教家叫它命。我也说不了解,这到底应该叫干什么,可以就笼统地称之为“内在”。

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我们的内在。而且,每一个孩子的内在,都是不同的。这种内在,又分为两种,一种是性格品质,一种是才华技能。

于性格品质来讲,大多是一诞生就体现出来的。养育过孩子的人都了解,即使刚新生孩子,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脾气都会不同。

最明显的就是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,同样的爸爸妈妈,一出生就能感觉到,有些孩子非常乖巧,有些孩子非常霸道,有些孩子非常敏锐,有些孩子非常任性。这类,真的就是大家常说的“上天注定”,而且,非常难改变和扭转的。

而且,大家所说的,“性格决定命”,其实就是指的这一部分。父母无论要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,都要第一考虑到这个原因。不然的话,就会遇见不少的冲突和矛盾。

这部分,是孩子的根基,那样,才华和技能,则是成长在其上的枝条。这一部分,是伴随孩子的身体成长,与认知程度,还有常识学习的变化,渐渐呈现出来的。譬如,有些孩子性格活泼,伴随开始学会语言技能,就变成了一个小演员,能说会道爱表演。有些孩子生性沉稳,最初可以拿到东西,就会一个人琢磨很长时间,再大一点,还要研究内部的结构。

同样的,大家所说的,“常识改变命”,指的大多是这一部分。父母无论想要孩子在那几个方面有非常不错的进步,也要考虑到这个原因,就是和孩子品行所一致的“天分”,适应、鼓励,并进步它。

4. 今天的改变,明天的收成

为人爸爸妈妈,每一个父母都期望我们的孩子可以生活的非常不错。但,大家也惊奇地发现,大家对孩子的期许,其实是大家觉得孩子应该改进的源头。

也就是说,它们其实是一致的,当一个孩子磨蹭的时候,非常可能是在认真独立考虑问题;一个孩子多动的时候,大概是在培养行动能力和领导力。

大家期许的,和大家抱怨的,其实是一件事情!那样,错的是哪个呢,孩子,还是父母?

我一直都觉得,“常识”是应该长在“性格”之上的,这才能构成统一的“内在”。有了这个统一的内在,我丝毫也不在乎一个孩子在数学课上看惠特曼的诗集,或者一个热爱数学的孩子从来不读文学经典。

理想的状况,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是我们的教育方法。可是,这可能吗?我觉得是可能的。

在家,父母要发现孩子的内在,并给予合适孩子进步的环境。在学校呢,则不进行标准化的教学,给予每一个孩子更多的选择,更多的学习自由。

你多做就算一点,你的孩子就会因此而受益不少。而大家的学校、社会和每一个家庭,其实都要为个性化的教育,积极去努力。

所以,请多做一点,不要在乎其他人的评价,由于你所改变的,是自己孩子的命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